滕文公阅读答案

时间:2024-01-04 14:42:04
滕文公阅读答案

滕文公阅读答案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那么一般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滕文公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滕文公阅读答案1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景春对公孙衍等名噪一时的纵横家崇拜不已,认为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威震八方,叱咤风云,着实让人羡慕不已,是男子汉大丈夫之所为。

B、孟子则嘲讽公孙衍等人只会摇唇鼓舌,在诸侯面前竟像妻妾顺从丈夫一样,不问是非,一味顺从,没有仁义道德的准则,只是妾妇之道,根本称不上大丈夫。

C、孟子的语言含蓄而幽默,他以礼设譬,通过对女子出嫁时母亲的训导,来说明把顺从当作正理的做法很不可取。

D、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与孔子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观点不谋而合。

(2)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孟子的大丈夫的理解。(3分)

答:

参考答案:

(1)(3分)D(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只能算是实现大丈夫之道的前提。【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阅读附答案】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阅读附答案。)

(2)(3分)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要心怀仁德,践行礼义,志在天下;得志时,与百姓一同遵循仁义道德,不得志时,独自践行自己的主张;并能不因外界因素(富贵、贫贱、强权)改变自己的追求。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最大原则,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与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滕文公阅读答案2

楚人学齐语

【原文】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参考译文】

孟子对戴不胜说:“你是想要你的国王达到善的境地吗?让我明确地告诉你,在这里有一位楚国的大夫,希望他的儿子能说齐国话,那么是让齐国人来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来教他?”戴不胜说:“让齐国人来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众多楚国人吵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而要他学会齐国话,也不可能。若是带他到齐国的大街小巷住上几年,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不可能。”

你说薛居州是一个善士,让他居住在国王的身边,在国王身边的人无论年纪大小,地位高低都是薛居州那样的善人。国王和谁去做坏事呢?如果在国王身边的人无论年纪大小,地位高低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善人,国王和谁一起去做好事呢?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善:向善,成为善人 ②明:明白地,清楚地 ③使:让

④挞:鞭打 ⑤引:带,带着 ⑥居:居住

3.本文给人的启示是:环境对人有很大的影响。

滕文公阅读答案3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B.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C.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D.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 ……此处隐藏1587个字……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1分) 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子(1分)。

滕文公阅读答案5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孟子曰:“……丈夫①之冠②也,父命③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④!’以顺为正者,妾妇⑤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⑥,立天下之正位⑦,行天下之大道⑧;得志与民由⑨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①丈夫:成年男子。②冠:古时男子二十岁称作成年,要举行加冠礼。③命:教导。④夫子:丈夫。⑤妾妇:妇女,这里“妾”“妇”连用。⑥广居:宽大的房子,孟子用来比喻“仁”。⑦正位:正确的位置,孟子比喻“礼”。⑧大道:大路,孟子用来比喻“义”。⑨由:遵循大道走。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的意思。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___________

(3)往之女家_________________

(4)以顺为正者,妾归之道也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中,孟子各阐述了怎样的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已演变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后世产生了良好影响,古今许多仁人志士和革命者把它奉为行为准则。请你举出两位仁人志士或革命者及其言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得:通“德”,感激(或恩德、恩惠)

(2)已:停止

(3)之:到……去

(4)顺:顺从

2.(1)万钟的俸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它,万钟的俸禄对我们有什么益处呢!

(2)富贵不能惑乱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屈服:这就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不要求与原文完全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

3.甲文: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或任何情况下人都不能“失去本心”)。

乙文: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仁、义、礼(或人要坚守仁、义、礼)(意思对即可)

4.示例: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陈毅说“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答案不唯一)

滕文公阅读答案6

景春①曰:“公孙衍②、张仪③岂不诚④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⑤”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⑥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⑦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⑧者,妾妇之道⑨也。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⑩。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 滕文公下》)

[注释]①景春:人名,纵横家,与孟子同时代的人。②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战国时纵横家,著名说客。③张仪:魏国人,秦惠王时任秦相,他主张连横,瓦解六国的合纵,使六国臣服于秦国。④诚:确实的,真正的。⑤熄:同“息”,平息。⑥冠:名词用做动词。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礼,表示已成为成年人。⑦女:同“汝”,你。⑧正:原则,准则。⑨妾妇之道:妇人之道,这里是蔑视的说法。⑩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1)翻译画线语句。

(2)儒家经典话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与文中哪句话相近?

(3)本文反驳的观点是什么?运用什么方法进行反驳的?

(4)能从学过的课文或平常的阅读中再默写出一句孟子圣言吗?

(5)则应该住在“仁”这所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礼”这个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在“义”这条天下最光明的大道上。

(6)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7)“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为大丈夫;从反面切入,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进行强有力的反驳。

示例:

①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③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滕文公阅读答案7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选自《孟子》)

20.写出一个世间流传的与孟子求学经历有关的成语 。(2分)

21.依据文意,说说孟子认为滕这样的小国谋求自保的方法。(2分)

参考答案:

19.(6分)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每对一处1分,错一处扣一分)

20.(2分)孟母三迁

21.(2分)构筑工事(自力更生),与民共守(团结百姓)

《滕文公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